1、定義
纖維材料主要供紡織工業用。按產品使用范圍,可分為工業用和民用。
按來源可分為兩類:一類是天然纖維,如棉、毛、絲、麻等;另一類是化學纖維?;瘜W纖維又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。
人造纖維是利用自然界中不能直接紡織的纖維素(如木材、棉短絨),經過化學處理與機械加工制得的纖維,如人造絲、人造棉 等。
合成纖維是以石油、天然氣為原料,通過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經紡絲和后加工而制得的纖維,如滌綸等。
根據化學組成,合成纖維可分為聚酰胺纖維、聚酯 纖維、聚丙烯腈纖維、聚丙烯纖維、聚乙烯醇纖維澄。它們習慣被稱為錦綸(或尼龍)、滌綸、腈綸、丙綸、維綸。除上述幾種之外,常見的合成纖維還有氨綸。做為民用纖維,人們力求使合成纖維制品能保持天然纖維制品的優點,克服性能和產量的不足。
2、合成纖維
1)滌綸
滌綸學名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。1953年美國工業化生產了這種商品名為達可綸的滌綸纖維。在合成纖維中,滌綸是比較理想的紡織材料,世界滌 綸纖維的產量1996年為1247萬噸,占當年合成纖維總產量的65.5%。我國滌綸纖維產量1996年為210萬噸。預計2000年世界滌綸產量達到 1600萬噸。
2)腈綸
腈綸是聚丙烯腈纖維在我國的商品名。腈綸具有優良的性能,由于其性質接近羊毛,故有"合成羊毛"之稱。自1950年工業生產以來,已得到很大發展。 1996年世界腈綸總產量為252萬噸,我國產量為29.7萬噸,今后我國將大力發展腈綸生產。腈綸雖然通常稱為聚丙烯腈纖維,但其中丙烯腈(習慣稱第一 單體)只占90%~94%,第二單體占5%~8%,第三單體為0.3%~2.0%。這是由于單一丙烯腈聚合物制成的纖維缺乏柔性,發脆,染色也非常困難。 為了克服聚丙烯腈的這些缺欠,人們采用加入第二單體的方法,使纖維柔順;加入第三單體,提高染色能力。
3)丙綸
丙綸是聚丙烯纖維的商品名稱。丙綸于1957年開始工業生產,由于原料只需丙烯,來源極為豐富、價廉,生產工藝簡單,是目前最為廉價的合成纖維。丙綸性能良好,發展速度較快,在世界范圍內其產量僅次于滌綸、錦綸、腈綸而居于第四位。
4)維綸
維綸是聚乙烯醇縮醛纖維的商品名稱,也叫維尼綸。其性能接近棉花,有"合成棉花"之稱,是現有合成纖維中吸濕性最大的品種。維綸在30年代由德國制 成,但不耐熱水,主要用于外科手術縫線。1939年研究成功熱處理和縮醛化方法,才使其成為耐熱水性良好的纖維。生產維綸的原料易得,制造成本低廉,纖維 強度良好,除用于衣料外,還有多種工業用途。但因其生產工業流程較長,纖維綜合性能不如滌綸、錦綸和腈綸,年產量較小,居合成纖維品種的第5位。
3、改性纖維
除了在現有合成纖維的基礎上進行改性,以開發人們所希望的性能外,人們也研究制備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纖維,如高強度、高模量纖維、耐高溫纖維、耐腐蝕纖維、彈性體纖維、醫用功能纖維等。
1)高強度、高模量纖維
2)碳纖維
3)彈性纖維
4)耐高溫纖維